前言
我不是一个爱读文学作品的人。从小也并非是熟读唐诗宋词、四书五经亦或是四大名著。甚至部分名著作品,我至今从未读过文字版。对于西游、水浒这些更多是从电视剧中了解到其故事情节。说我是读书人,确实我也算是读过大学本科的人;但自身并无几本藏书,更别说现代文学了。所谓的读书人,对于我,这二十几年来读的书更多的是教材。
真正认识自己读书不足,是在大学的时刻。从那时起,我认识到其实自己只是会考试,掌握了考试的技巧。但自己有多少斤两,自己深知肚明。而近期随着自己写文章增多,发觉很多时候都已词穷无言,遂萌生读文学作品学习之意。至于为什么现代文学作家那么多,第一个且挑选的是郁达夫?也只是因为我在广图随手一拿。
当然,读归读,读完后必然要做些笔记及思考。在此,将借助markdown陆陆续续记录下来每篇文章的读后感。为了便于阅读,也会在PC端阅读时增加目录显示。
郁达夫小传
郁达夫(1896.12.7-1945.9.17)原名郁文,字达夫,幼名阿凤,浙江富阳人,中国现代作家、革命烈士。^1
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“创造社”的发起人之一,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。在文学创作的同时,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,先后在上海、武汉、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,其文学代表作有《怀鲁迅》、《沉沦》、《故都的秋》、《春风沉醉的晚上》、《过去》、《迟桂花》等。
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“文学作品,都是作家的自叙传”,因此,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,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、个性和人生际遇。
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因为对传统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,并且首创了自传体小说这种抒情浪漫的形式,对当时一批青年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,形成了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一股浪漫派的壮观潮流。郁达夫还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位在世时就已出版日记的作家。
《银灰色的死》
《银灰色的死》是郁达夫写的短篇小说,分为上中下三篇,篇幅均很短。读的过程中发觉部分词语是文言文的形式,尽管全篇均是白话文,但跟现在我们掌握的词语表达不尽相同。
例如:上篇开头中描绘雪后东京的景象中有句话:“街街巷巷的店铺,都装饰得同新郎新妇一样,竭力的想多吸收几个顾客,好添些年终的利泽。”其中的“新妇”、“利泽”,并非是现代汉语词汇。也百度过利泽一词,解释如下:
中文名:利泽 外文名:Lize
类 型:古汉语 属 于: 文学
利泽
读音:lize
解释:恩德。
出处:《汉书.景帝纪》:“德厚侔天地,利泽施四海。”韩愈《送李愿归 盘谷序》:“利泽施于人,名声昭于时。”
还有就是文中的主角“他”起床时“洗了手面”,手面这词可理解为手和脸。尽管如此,但这些词汇并不影响去理解小说的内容。
《银灰色的死》讲述的是一个在东京留学的青年,在得知其远在祖国的妻子去世后,自我颓废,借酒消愁、日夜颠倒的故事。上篇主要描绘了“他”借酒消愁,而造成此是因为其妻子去世的缘故。中篇讲了他以前经常去喝酒的地方,有个心仪的女人叫静儿,得知其要结婚后复杂的心情及送礼情节。最后在回去的路上,勾引那17、8岁的穿了女子医学专门学校的制服的女子,然后倒在了路上。而下篇则只是一个醉酒青年死在街头的告示。
说实话,当翻到下篇那一页时,我是有些摸不着头脑。他,无名无姓,也无知姓甚名谁,来自何地。得知来自远方妻子逝去的噩耗,但生活依旧颓废,依然沉沦,在得知心仪女人静儿的婚讯后,更为颓废,卖了妻子那钻戒、卖了房里的书,只为了能买一晚宿醉,最后落得猝死的结局。再仔细想想,银色的月光,洒满了那片空地,死作为他的结局也不为是一种使然。
记于2016年8月7日